草原教案

时间:2024-07-28 15:01:19
关于草原教案汇总9篇

关于草原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秒学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本课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秒学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article/。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理解词语。

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草原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 ……此处隐藏7364个字……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野花的句子。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5引导学生介绍、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游历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欣赏过云雾缭绕的托木尔峰。今天,老师建议大家去领略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谁有兴趣?好!我们出发!

2、多媒体课件(剪辑过的配乐锡林郭勒草原风光)

3、启发:谁愿意谈谈感受?

4、师:看来,大家对锡林郭勒草原很感兴趣。让我们走近一些,来个近距离接触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各自轻声朗读

要求:体会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讨论: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师:虽然,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字能概括出此时大家的感受,那就是草原很——美!让我们踏上草原,细细地用心欣赏它!

三、细读感受

(一)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可以边读边画。

2、讨论:(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板书(广阔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4、引导学生体会

野草——广阔、茂盛

湖水——稀少、神奇

野花——鲜艳、清香

5、重点句(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1)各自轻声读,体会

(2)讨论:从哪儿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3)句子对比:

A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B草滩上,有一洼洼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就像镜子一样。

师:你感觉哪句好?为什么?

结合平时看的影视作品,说说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

什么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为什么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启发想象:除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广阔美丽的草原?

6、多媒体课件(草原近景,配乐腾格尔所唱《天堂》)

7、指导朗读

(1)各自有感情朗读喜欢的句、段

(2)指名读,评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8、指导背诵描写野花的句子

师: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我们去感受它的生机与活力。

(二)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里写草原上有什么?发出哪些声音?有哪些动作?

(3)启发想象:除这些,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我们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板书(动物、人)

4、指导朗读

师:老师深深地被草原的活力感染,你们呢?我们来师生合作朗读,再一次感受草原之美。

四、总读感悟

1、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第一、三自然段,生读第二、四自然段

2、小结:

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简直是未来的作家和诗人!

五、拓展

1、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歌词)

2、欣赏歌曲第一段

3、自主创作第二段

4、展示

草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静默草原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自己的家乡,并谈谈自己对家乡所具有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一位蒙古作家对草原的情感是怎样的。(板书:静默草原)

二、 作者介绍: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教案《静默草原教案设计》。他和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草原三剑客”。

三、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2、自读课文,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师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了草原的“静”,领略了作者笔下独特的草原风景,感受了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

《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表达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关于草原教案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